千吨马口铁生锈引纠纷 贸促调解促共赢
调解机构:江苏调解中心
案由:国际贸易质量纠纷
申请人:常州某公司
被申请人:印尼某食品包装公司
【基本案情】
自2019年起,印尼某食品包装公司从常州某公司采购马口铁(镀锡板)用于食品包装,累计交易量近3000吨。2024年1月,印尼某公司提出采购的马口铁存在生锈质量问题,导致其下游客户投诉,严重影响其食品包装产品的出口业务和企业声誉,要求常州某公司更换1129吨生锈马口铁库存或赔偿110万美元损失。常州某公司则认为其产品符合国际标准,生锈可能由仓储环境或运输因素导致,且部分货物库存时间过长,拒绝全额赔偿,双方多次协商未果。2024年7月中旬,印尼某公司负责人抵达广州,要求常州某公司立即派人赴广州谈判,否则将按照双方合同约定的仲裁条款,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(CIETAC)提起仲裁。常州某公司遂向中国贸促会江苏调解中心寻求帮助,申请调解。
【调解过程】
调解员受理案件后,了解到印尼当地工商会和江苏商务部门曾介入协调双方质量争议,最终却未能有效化解。印尼某公司负责人希望此次来华能有实质性进展,但由于其来华停留时间短,在迫切解决问题的压力下,出现情绪较为激动的情况。调解员遂于受理案件当天紧急组织双方召开线上调解会议,梳理争议焦点并安抚双方情绪。之后,调解员又多次组织线上共同会议、线下单独会议,引导双方从质量问题认定、责任划分、赔偿方案等方面探讨和解方案。因马口铁生锈存在多重因素,且鉴定成本高昂,双方一致同意搁置生锈原因,聚焦赔偿方案。然而,在赔偿金额上双方分歧较大,调解陷入僵局:常州某公司不同意置换货物,仅愿承担印尼某公司索赔金额的30%(约33万美元)。考虑到短时间内无法进一步推动和解,调解员于2024年11月暂停调解程序,建议给予双方冷静期,综合评估己方解决问题底线,必要时可寻求其他途径化解纠纷。
2025年1月,在调解程序中断近3个月后,双方当事人再次共同申请恢复调解。2025年4月,双方在调解员促使下终于达成和解。
【调解结果】
在对生锈马口铁达成妥善解决方案的同时,印尼某公司将继续把常州某公司列为主要供应商开展后续合作。截止到2025年5月底,双方和解协议已顺利履行过半。
【案例评析】
本案是贸促会成功调解国际贸易质量纠纷的典型案例。通过专业调解,不仅化解了当事企业的矛盾,更促成了新的商业合作。这充分证明,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,选择专业的调解服务往往能实现“化干戈为玉帛”的效果。同时,我们也对广大外贸企业提出如下建议:
一是增强风险防范意识,完善合同管理。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,质量争议风险增加。本案中,双方书面合同中约定了质量标准和30天质量异议期,如根据双方的仲裁条款在CIETAC进行仲裁,依据中国相关法律规定,买方仍需对标的物存在检验期限内无法发现的隐蔽瑕疵承担责任。生锈原因不明,双方都有可能承担责任。为了防范类似质量风险发生,检验标准和程序、合理设置异议期限、质量保质期、第三方检验报告、仓储环境等内容需要在合同中进一步完善,从而合理规避己方风险。
二是遇到纠纷时保持理性,及时寻求专业帮助。本案争议发生后,双方企业曾求助印尼当地工商会和江苏商务部门介入协调,但纠纷最终仍未能有效化解,争议长期悬而未决,多重压力下当事人出现情绪失控不理智的情况。行政部门或普通商协会在协调处理商事纠纷时,角色和权限受到严格限制,一般情况下,无权直接介入或干涉企业间的商业纠纷。所以纠纷发生后,企业应寻求专业的解纷机构,综合评估诉讼、仲裁、调解的解纷成本,选择最佳解纷方式。
三是充分认识调解化解纠纷的价值。相较于诉讼、仲裁等传统争议解决方式,调解具备程序高效、成本可控、保密性强等基础优势。本案更展现了调解的“商业转化”价值,企业在和解协议中设置继续合作条款,将争议转化为交易,不仅解决当前纠纷,避免“赢家通吃”的零和博弈,更能将危机转化为供应链优化、市场拓展的战略机遇。调解程序中,调解员科学运用调解中断的战术价值,赋予双方当事人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,在近3个月的冷静期内,双方重新评估立场、权衡成本,最终达成一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,实现了“暂停是为了更好前进”的效果。